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
“手机上种一棵,地里就种一棵”。很多网友因为这口语养成了在蚂蚁森林“收能量球”的习惯,用能量球兑换成“手机里的树”,种在全国各地的保护区。七年过去了,网友在手机里“种”了多少树,这些树有没有真的被种在线下?
(资料图片)
8月28日,蚂蚁集团公布了“蚂蚁森林”运行七年来的整体情况:从2016年8月启动至今,已累计协议捐赠34.65亿元。随着各地生态项目的实施进度,已实际支出20.53亿元,剩余部分将由蚂蚁集团和蚂蚁森林基金会,按照种植养护进度和验收结果陆续如期支付。
七年累计种树4.75亿棵
系按照“纯公益捐资模式”参与生态修复
记者了解到,据统计,项目启动七年来,已通过与20多家公益机构合作,种下了4.75亿棵树、参与共建了31个自然保护地,陆续支持了内蒙古、甘肃等22个省份的生态建设。各类生态公益项目,创造了种植、养护、巡护等累计370多万人次的劳动增收机会。
2021年11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明确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“自主投资、与政府合作、公益参与”三种不同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。“蚂蚁森林按照《意见》中所鼓励的第三种‘纯公益捐资模式’参与相关项目,对于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”,联合国海洋大会中国政府特使、自然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占海表示。
生态保护背后的故事
戈壁滩里“种出黄金”
互联网公益在手机上种出”绿色基建“,也一定程度打开了生态富民的新思路。来自甘肃的陈树君分享了他在“八步沙”林场防沙的故事。2016年,他作为林场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“八步沙”。第一次亲眼见到前辈们造林挡住的一大片沙漠,感觉到了人在黄沙面前的渺小。他接过前人防沙治沙的接力棒,决心做点什么。
一次偶然机会,他了解到治沙种下的梭梭,根部可以嫁接被称为“沙漠黄金”的苁蓉,加上苁蓉的中药材价值,把两者结合起来,既能防风治沙,还能产生经济效益。于是在政府、专家的支持下他推动成立了“社会企业”——古浪县漠缘林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,决定把这个“沙土地里种黄金”的愿景先打造出个“样板间”来,辐射带动生态移民,帮助他们解决切实的收入问题。
“梭梭+苁蓉”的模式,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仅靠政府扶持还是难以满足产业化的需求。了解到蚂蚁森林实施落地的树木种类里,占比最大的就是梭梭后,他有了争取公益资金的想法。2019年,蚂蚁森林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资,在古浪县首批支持梭梭造林1.06万亩,几个地块加起来共计117万株,帮黄花滩生态移民的乡亲们探索接种苁蓉实现增收的新路子。
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陈述贤评价:这种公益实践,实现了“项目管理模式、生态成果巩固和公益资金监管”三方面的创新,拓宽了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,对生态富民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。
生态修复迫在眉睫
社会力量正踊跃参与到生态保护中
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。《意见》发布后,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、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、探索发展生态产业等领域被重点关注。
社会力量正在有序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。从2022年开始,蚂蚁森林进一步将生态保护修复的公益探索从陆地延伸到了海洋,分别在山东、福建沿海修复海草床、红树林:目前已完成鳗草培育种植6660万株、秋茄种植272万株。阿里安全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起“绿网计划”,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多个领域,通过AI技术,实现了旗下平台超3万种野生保护动植物精准识别和禁售;今年盒马也宣布成立可持续发展部,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业内专家提示,生态保护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需要可持续且专业的投入才能达到理想效果。要“鼓励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研究、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推广,探索导向明确、路径清晰、投入持久、回报稳定的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”。
标签: